诱发双相性精神障碍的三因素分析
文章来源:成都成华脑康医院 发布日期:2017-11-20
诱发双相性精神障碍的因素有很多,其中生物学因素、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不容忽视,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诱发双相性精神障碍的原因有哪些。
对双相性精神障碍的病因研究一直在进行,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能得出一个单一的致病因素。这说明它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这些因素主要包括:生物学因素、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
1 神经生物学因素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,近年来有一些有助于说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神经生物学发现,以下是神经递质方面对双相性精神障碍的儿茶酚胺假说。近年来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和验证,有初步证据说明抑郁症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缺乏有关,特别是某些抗抑郁药的药理作用支持这一点。例如丙咪嗪有抑制突触间隙处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作用,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减少儿茶酚胺类递质的分解作用,均可间接增加此类递质。而能减少此类递质的药物,例如利血平则可使抑郁加重。另一递质,5-羟色胺,亦被认为有缺乏现象。例如新一代的抗抑郁药氟西汀疗效就被认为与间接提高脑内5-羟色胺的浓度有关。在抑郁发作期,上述递质代谢物(例如MHPG、5-HIAA)的排出也有减少。另一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平衡作用,当乙酰胆碱功能加强时可以出现类似抑郁的作用。
2 心理社会因素日常经验发现,不愉快事件可引起情绪低落,特别是当事件很严重、接踵而来或持续很久,而当事人又有“易感性”时,更容易引起抑郁症。但有些不愉快事件也可能是疾病的后果,例如在抑郁症的早期,由于不能完成工作学习任务因而受批评,甚至被解雇,因而又使抑郁症症状更突出,使周围人认为疾病是“解雇”造成的。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必须注意此点。据美国的研究,现在40岁左右的人,其抑郁症的患病率较过去高,其初发年龄也提前。据认为这一现象很难用遗传解释,而可以用近数十年来的升学、就业竞争更为剧烈,社会经济情况更不稳定来解释。我国近年来抑郁症诊断亦有增加,是否与升学竞争、经济转轨有关,有待研究。
3 遗传因素人们早就发现情感障碍患者有家族集聚现象,此种现象可能是由家庭环境影响所致,也可能是由于基因传递所致。双相型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型较多,单相型也不少;而单相型的一级亲属中,大多是单相型,双相型很少。这说明,情感障碍是有一定遗传性的,而单相和双相型在遗传上也有一定的联系。双生儿的寄养儿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情感障碍的遗传性。一个大样本双生儿研究显示,单卵双生儿的同病率为双卵者的4倍(65:14)。
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双相性精神障碍致病因素,了解这些因素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如果不幸患上了精神障碍,又不知该如何处理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,或咨询本站心理医生。
- 上一篇:上一篇:怎么治癔症性精神障碍方法有哪些
- 下一篇:下一篇:反应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介绍
-
王玉斌 / 心理咨询师
现任成都成华脑康医院心理咨询师,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,具...[详细]
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 -
徐淑云 / 副主任医师
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,临床精神科主冶医师,心理冶疗主冶医师...[详细]
点击咨询 在线预约
